执笔作文网

关于陕北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3-04-25

[荐]关于陕北的作文精选。

一篇作文的诞生,需要耗费我们许多精力。作文,是内心情感和外界的桥梁,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才能与读者共情。怎么样才算是写好作文了?执笔作文网的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关于陕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1)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它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距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坡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窑洞也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窑洞”,就是在土坡上用特定的工具刻出一个规则的大半圆,然后用铲子一直挖,再用石头在内壁固定结实,最后用混凝土和石灰把墙面处理光滑。建成的窑洞一般是高4米,宽3。5米。以前的人们会把几个窑洞连在一起,把窑洞前的杂草除掉,再把前面修建平整,这便是他们的庭院,非常适合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如果再建一个窑洞的话,也是绰绰有余的。

窑洞以土为主要建造材料,而且又是在高处,所以一般不容易被

找到,这样人们就会有安全感,不怕被野兽攻击。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当外面寒风呼啸的时候,窑洞里却是非常暖和的。而在夏天,外面骄阳似火,窑洞里却非常凉爽。真是“冬暖夏凉”!

窑洞的门窗是非常好看的。在窑洞建造完成之后,那些善于雕刻的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优良的木材,构成一个门窗的框架,最后再用刻刀刻上形态各异的花纹,窑洞装上门窗,才算完整。

窑洞在中国的住宅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窑洞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2)

我的老家在陕北,每年放假我们都会回到这里与家人们团聚,这里每家都有窑洞,这种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盖起来比较省工省力。窑洞很高,窑洞最后边盘着一张炕,在炕旁边连着灶台,灶台上有一个大锅和一个小锅,早上起来,把火一烧,炕就变的暖和了。窑洞的窗户是用纸糊的,非常平整,上面贴着窗花,从外边看非常像一个洞,所以当地人称为窑洞。

这里有非常地道好吃的洋芋擦擦,馃馅,油旋,马蹄酥,羊杂碎,凉面等等别的地方是很难吃到这么地道纯正的口味滴。

让我记忆最深刻活动、那就是每到正月初五,这里都会举行一场隆重的秧歌转灯表演,这是一场别具特色的演出,也是陕北人民非常期待的一场文艺盛宴。今年的正月初五这一天,我们早早起来期待着秧歌队的到来,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人们心里都暖烘烘的,脸上满满都是幸福开心的笑容。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人们有的踮起脚尖,有的伸长脖子,有的小孩坐在父母的肩膀上,都朝着锣鼓声的方向望去,只看见第一支秧歌队扭着整齐的十字步朝我们走来,他们身穿五彩缤纷的秧歌服,手舞彩扇,一会变换队形一会连扭带唱,大秧歌的后面有踩高跷的、划水船的、骑毛驴的,还有一个男扮女装的很是妖里妖气的媒婆,一直在朝人们做各种鬼脸,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大家异口同说好。好。。

满街的秧歌让人目不暇接,锣鼓声夹杂鞭炮声震耳欲聋。这样热闹红火的场面让我的妹妹也身不由己地加入其中这种快乐会一直持续到晚上转灯会开始,每人手持一柱香、谁最早转完灯场、谁福气多多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片黄土地,这就是我的陕北老家不一样的风情民俗。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3)

对于黄土地的陕北人而言,一年中有许多的节日, 但春节是陕北最隆重的、最盛大的节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和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杀猪宰羊,压糕面,磨豆腐,擀杂面,炸油糕,蒸黄馍馍,做黄酒。春节前的街头也很热闹,地上摆满了年画、对联、陕北剪纸、福字、、、、、也有各种各样的花炮,过年的美食和年货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除夕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贴对联;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的意思;挂灯笼。家家户户都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全家老老少少都要换上新衣服。下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人们总是睡的很晚,一起“守岁”,一起看春晚,一起玩,大人们在孩子们的枕头下面放压岁钱。整个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放“开门炮”。这预示着开门大吉。正月初一,全家人要走亲戚,去拜年,孩子们给长辈们拜年时,就会收到压岁钱。孩子们非常开心。

这就是我们陕北的春节,是陕北高原的盛典,也是陕北独特的习俗。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4)

在陕北,春节是炽热的,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气氛。

对于黄土地的陕北人而言,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的最北端,陕北榆林,那里物产丰富,资源优越。盛产苹果,芝麻迷你小香瓜和海红果但最闻名遐迩的就属黄河大滩枣了,又甜又香。

红枣一般在秋天成熟。当金灿灿的秋天来临时,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娇艳欲滴,鲜红鲜红的大枣,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盏又一盏的红灯笼。

枣从结果到成熟的过程变化是非常漂亮。起初没有长熟的枣是青绿色的,渐渐的变成黄白色,因为太过于发青,让人会误以为是白色的枣,刚刚成熟的枣一半红一半绿,非常漂亮,等到全部熟透了的大枣,就又红又鲜艳。让人垂涎欲滴。

吃上一口,嘎嘣脆,又香又甜的大枣汁水饱满,绝对会让你想咬第二口,咔嚓一声你再咬下去,看见长的结实的果肉,新鲜的果核,同时甘甜的汁水在嘴里回旋,真是叫人越吃越爱吃,那滋味,简直是回味无穷。

把熟透了的大枣摘下来,晾晒在毯子上,等晒上十来天,等到大枣浓缩干煸后,大枣的精华也就都被利用起来了。摇身一变就是市场上超市里,我们经常见到的陕北大枣了。

我说到这里,想必你们已经口水直流了吧。有机会,欢迎大家去我的陕北老家品尝香甜的大枣。

关于陕北的作文(篇6)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合凿挖,且黄土层本身有较好的保暖性能。

黄土的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其适合挖窑洞。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会崩解湿陷。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官途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匀,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在挖窑洞之后,仍能保持土体自身的稳定。

黄土高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遇水浸湿后产生较大的沉陷,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降雨量总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即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不的黄土高原

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

犹豫不同地区黄土带颗粒吸毒有差别,且形成于不同的地质年代,所以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内黄土湿陷性的强弱就不同。比如黄河中下游的三门峡等地,黄土的湿陷性就比较弱,可以直接在地平面上挖一个大坑,然后坑里接着掏挖窑洞,也就是所谓的地坑院,而不用担心坍塌。

另外,黄土层的厚度对掏窑洞也有所影响。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黄土堆积厚度差别也很大。如在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流域,黄土层厚度达百米以上,且黄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孤儿在此地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因而在以黄土墚状丘陵沟壑区为主的陕北,众多的土峁和黄土墚之间产生了星罗棋布的窑洞,他们点缀在沟、墚、塬、峁之间,呈现出连绵不断的壮美气势。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xx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