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写油灯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3-04-30

有关写油灯的作文(通用12篇)。

作文是用文字记录时光,作文,是我们内心情感通过文字的一种方式。想要写好作文语言“没天赋”可不行,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写油灯的作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写油灯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一到农历十月,庄稼早已收割完了,粮食也都基本归仓了,就到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时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休息了,这个时候的母亲却仍在忙碌着。

冬天农闲的时候,白天母亲还得筹划家务,晚上就开始为一家人做鞋子了。我小时候,家乡还没有拉上电,每家还在用油灯照明。在灰暗的灯光下,母亲给我们做了一双双,耐穿而惬意的布鞋。一只只鞋底儿,一只只鞋面儿都倾泻了母亲的心血。多少个深夜,从梦中惊醒的我,看见母亲盘腿坐在炕头,身子微微的向前倾斜,手中的针线在鞋底上往返的穿梭着。每当发现我醒了时,她会回头笑着对我说“你先睡吧,妈就把这几针拉完了。”那时候的母亲,已是快五十岁了,头发已是花白,脸上也充满了皱纹。

我长大以后,一想起母亲,面前首先浮现出的是冬夜油灯下的画面。小时候的我,穿戴母亲做的鞋子不知道珍惜,也想不到母亲的辛劳,现在想起来真是心酸。人们常说,报慈母恩。可对我这个阔别家乡的游子来说,能为母亲做的事,其实是太少太少了。每当孤灯夜下,我独自一人时,一想到母亲,不由得会潸然泪下。

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表述,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答谢伟大的慈母之爱,我的心中只永远深藏着,冬夜油灯下母亲的那个画面。

写油灯的作文 篇2

俗话说:儿多母苦,子多父劳。父亲生来身材矮小,体弱多病,加上为儿女们的生计奔波,挨饥受饿,中年时便落下胃病,常常是痛得死去活来。家上家穷无钱医治,有人说父亲这样活不到50岁。

父亲又怕饿,又怕累,母亲总是尽力照顾着父亲,重活累活总是自己做,就连生产队包给父亲挑的草头,也是母亲帮挑一半。穷家小户生活清苦,母亲总是变着花样为父亲做点可口的饭菜,每天还千方百计为父亲弄点“消夜“。

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我被雷声惊醒,起身坐在床上,我看见母亲还坐在那盏油灯下,用家里的手碓窝似舂似擀的舂着什么,好奇的问:“妈,你在干什么?“母亲说她在舂麦麸,想舂点细麸面,好为父亲做一点消夜的面糊糊。

风吹着那盏小小的油灯,灯光忽闪忽闪的,更加昏暗。妈妈那头银丝不时飘到她那消瘦的脸颊上,更显得母亲衰老。我不禁流下泪来。

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闯过了一道道鬼门关,坚持到60岁才离我们而去。

母亲多给了父亲十几年的生命。

苦熬苦撑了几十年,儿女都长大了,成家了,就业了,有了自己的儿女,可母亲仍然为儿女们操心着,算计着。

我劝她到街上来和我们一起居住生活,她说:“街上什么都靠买,要钱花呢!不去不去。”坚持要和兄嫂们一起生活在乡下。

村里通电了,兄嫂给她的卧室装了个40瓦的电灯泡。她说:“1度电1块多钱贵着呢?我老婆子点个油灯铺个床睡觉就行了,又不干什么,点电灯干啥?”硬是不用电灯,仍旧用着她那盏小小的油灯。

那年秋天,我做了个胃切除手术,单位让我休息半年,我想陪陪母亲,就回到了老家。

中秋节那天,天气不好,无月可赏,吃罢晚饭和母亲叙了会家常,有些疲劳就睡了。一觉醒来,我看见母亲依旧点着那盏小小的油灯。昏暗的灯光下,母亲那佝偻的脊梁像一轮满满的半月,披散的头发遮住了她的大部分面颊,她默默坐在一张矮椅上,目光定定地

盯住面前那个小柴炉上冒着丝丝枣儿香雾的瓦罐,隐隐灯光中活像一尊雕像。

“妈,快半夜了,你还在那儿煮嘛?”我望着母亲那半月似的背影轻轻问着。

“儿啊!你的胃刚切除,不能吃干的,不能吃多,我给你熬点枣粥,等会你把它喝了我就去睡。”妈妈话里满是怜爱与忧伤__为我这个儿子。

本想回家陪陪母亲,反而累她担心受累,我的泪珠豆粒似的顺着眼角滚到了枕上。

母亲一生普通,母亲一生平凡,但母亲一生勤劳,殚精竭力,把她一生的爱献给了长辈,献给了丈夫,献给了儿孙,尤如她那盏丝丝不灭的油灯。

写油灯的作文 篇3

提起煤油灯,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记忆犹新。那时没有电灯,小小的煤油灯,承载了千百年的照明任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电灯代替。

听说中国人用豆油灯的时间很长。但我记事时,已用煤油灯了。可能煤油比豆油便宜好用。煤油可到供销社买,灯是用玻璃做的,灯芯可用棉条或棉纸制作。把灯芯穿到用铁片制成的灯头上,放到煤油里就可点燃照明了。

那时糊口前提不好,即便是小小的煤油灯,也舍不得多用,一般晚上吃饭时用。女人晚上纺棉花、纳鞋底、做针线时才舍得用。我上完小时,晚上到校上晚自习,每人要用墨水瓶做一小灯照明看书,班里四十几个人每人一灯。教室里烟雾缭绕,上完自习,每个人的鼻孔里都是黑的。

根据不同用途,煤油灯可分马灯、灯笼等。马灯密封较好,可防风防雨,一般是马车外出晚上照明用。那时大型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常常晚上走路,马灯是必不可少的。灯笼的用途也很大。现在过春节良多人家还挂灯笼,那只是艺术品。过去的灯笼实用价值很高。好比晚上加夜班、喂猪等离不开灯笼,特别是秋后晒地瓜干时,赶上下雨,一家人要提着灯笼到坡里拾地瓜干。

现在都用电灯了,不少家庭还装饰了豪华灯饰,但那时的煤油灯灯头真是小得如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就是在这小小的煤油灯下,我们读完了当时流行的战役小说,如《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烈火金刚》等。祖祖辈辈的女人们在这小小的煤油灯下,做完了全家人的衣服鞋袜。

如今,小小的煤油灯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对它的记忆,我们永远收藏在心里。

写油灯的作文 篇4

那年月,我们的夜自习主要是在小油灯下进行的。

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夜自习是每夜都要上的,因为五年级已是小学的毕业班了。乡村经常停电,吊在教室里的那盏灯泡也几乎成了摆设,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小油灯,自习时摆在自己的桌面上,晚上回家时则罩上一个纸糊的灯罩,为漆黑的夜路照明,所以我们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小油灯。

我的小油灯是父亲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做成的。不知父亲从那里找到一个青花的小瓷瓶,金属的盖子配上一截废钢笔管子装上纸质的灯芯,很是惹得其他的同学羡慕,所以我也非常珍惜。

那一夜是张老师的自习课,他在教室里来回转着辅导功课。我的同桌张小毛天生不安分,他用一截纸卷成一根小棍不停地搔我的后颈,起初我并不想理他,可他一再的招惹使我终于忍不住回了他一拳,其他同学是听到张小毛的叫声而望我们的,张老师也是,这时的张小毛抄起一本书向我砸来,我躲了一下,书砸在桌子上,我的小油灯,我那青花小瓷瓶做成的小油灯一下子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辉,倒在桌子上滚了几圈后又掉在地面上,青砖铺成的地面随即响起一声清脆的声音,教室里便弥漫一种煤油呛人的气味,我楞了一下,随即悲愤涌上心头(真的,那种感觉比书砸在我的身上还要痛得多),我一把揪过张小毛,就要把拳头砸在他的身上,张老师赶过来制止了我们。他把我俩喊出了教室批评了我们,张小毛又向我道了歉,但我心里始终无法原谅他。

第二天一早,张小毛给我送来一盏小油灯,青瓷花纹的小油灯,简直就是我那盏的翻版,我不知张小毛究竟用了什么神法鬼法竟找出与我的小油灯这么神似的小瓶来,便一下子原谅了他,我们和好如初。

二十年后的那个初秋,站在张老师病危的床前张小毛向我讲述了这个埋在心里二十年的秘密:原来那夜的夜自习后张老师凭依稀的记忆,敲了好几家邻居的门,终于找到了这样的小瓶,连夜给我做了这样的一盏小油灯。虽然相隔二十年,我还是无法控制那不争气的泪水,张老师却笑了:你现在也是老师了,相信你也会这样做的。

是的,我也会这样做的,因为我也是老师,我望着张老师点了点头。

写油灯的作文 篇5

我的童年,家里唯一的照明设备,就是两盏煤油灯。其中一盏,母亲烹煮饭菜以及我们晚上做功课时,轮流来照明,另外一盏就是摆在神明桌上,用来燃香之用。

现代的人对于煤油灯相当陌生,然而我这个乡下出生的孩子,与煤油灯相伴的日子,至少也有15年之久。直至上初二时,家里才装设电灯,第一次享受“大放光明”,还遇到了“睁不开眼睛”的窘态呢。

使用煤油灯,免不了闻到煤油发出的臭味,所以有人把煤油叫作“臭油”,也有人叫它“番仔油”。每当煤油用光,母亲都会叫我拿着空瓶子,到杂货店去“打油”。当年家贫,打回来的煤油,只能省点用。

做家事、吃晚餐,灯光暗一点,没什么关系,碰到读书写字,光线太微弱,根本就看不清楚。于是,趁母亲不注意,将棉线做的灯芯挑高一点,灯光就变得亮一些,可是“吃油”太凶,一下子就被聪明的母亲发现了——要我们不能太浪费。

当年念小学,老师有一个习惯,回家后的功课布置的特别多,生怕我们偷懒。偏偏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忙于农事家务,只要在太阳光下的时间,都要配合大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刻不得闲。等到晚餐后,才有属于小孩子自己的时间。

做功课时,只能用大大的四方型餐桌,外加四条长板凳。当年弟妹年纪小,还没入学,我与大姐、二姐生怕互相干扰,于是各自雄踞一方,独留一边给母亲——那是她忙完家事后,查勤时的特别座位。

煤油灯的光实在太微弱,于是,抢夺煤油灯的戏码一再上演,为了看清楚书本上的字,谁也不肯让谁,哪管得了礼让的美德。为了公平起见,母亲当下裁定,将煤油灯放在桌子的正中央,谁都不能擅自移动,否则就要受罚。我们只好使出看家本领,将身子拼命往前挪,希望能够靠近煤油灯一点,以便多分享一些光明。

二姐有时靠得太近,一个不注意,火苗烧到头发,就发出难闻的焦味。我当年理个大光头,没有头发被烧焦的危机,却经常发生头皮被烫的意外,那阵阵疼痛现在还留在心里。

一盏不起眼的煤油灯,驱散了阴霾。想要看得更清楚,全家人就必须紧紧地靠在一起,甚至于挤在一起,才能享受光明的洗礼。它不但凝聚了一家人的心,也写下童年诉说不尽的甜美回忆。

写油灯的作文 篇6

停电了,出租屋里一片漆黑。我点燃一根腊烛,黄豆般大小的微弱火光在黑暗的包围中摇曳着、挣扎着。烛光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多年未归的故乡,那位于湖南耒阳的一个小山村。在一间青砖黑瓦的小屋里,窗外是无边的寒冷的夜与凛冽的风,一盏正在燃烧的煤油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来。灯下,我和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哥哥正围坐在一起谈笑着。父亲饱经风霜的脸时而微笑,眉心一条清晰可见的“八字”皱纹里挤出了快乐;时而紧皱眉头,心头的结久久不能释怀。青丝里的白发也在灯光的撩动中若隐若现,颤栗着,诉说着……

生育我的小山村属于比较偏远的乡土,直到八十年代末尚未通电,家家户户都点着煤油灯照明。乡亲们通常所用来驱赶黑暗的煤油灯有三种。一种被称作“马灯”:用铁制成,中间有一个圆玻璃罩,下部是盛油的底座,上部为透气孔。圆罩里有一个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乡亲们可以提着它到外面行走,不会被风吹灭。第二种称作“台灯”,比马灯简单,亮度也不如马灯,只是一个高玻璃底座上罩着一个薄薄的如葫芦般的玻璃灯罩,灯罩里是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这种灯一般只有村干部或文化人才用得着,如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民办教师之类。我家所用的煤油灯最简单,不仅比台灯矮小,而且火光也小,并且火芯*露在外面,没有玻璃罩子罩着。父亲说,有这样的亮度就够了,“你们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节省不少的煤油呢!”

冬季的夜是寒冷而漫长的。我家的屋后是一座立满青松的山头,不时传来呼啸的北风刮过松林的“沙、沙”声;屋旁的小溪,在此时水也大了起来,“哗、哗、哗”地一夜响个不停,在寂静的山村里特别清晰入耳。我们与父亲围坐在桌前,桌下是畏畏缩缩的炭火,桌面上摆着一盏布满油渍的煤油灯,豆大的柔弱火光在昏黄中颤栗着,好像也怕冷一般。农村本来生活单调,在这夜灯瞎火的冬之夜,更是无甚活动可搞。我们吃完晚饭后便在一起闲聊,以此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这时,父亲通常会点燃一支“喇叭”状的纸烟或廉价的香烟,“叭嗒、叭嗒”地吸着,烟雾与昏黄便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嬉戏。这时的父亲,也不过四十来岁的年纪,但白发已早早地从青丝里钻了出来。但是此时的他,会露出平日里难见的轻松或微笑。不过,父亲与我们的闲聊,绝少会说一些无谓的笑话与闲话,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入以他所要说的领域。如今细细归纳,当年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居然是全面的,几乎包括了文、史、哲等多门学问。

写油灯的作文 篇7

今天,我看了《最美南京》这本书,感觉十分好。

令我喜欢的是此书有许多小故事,如《去年的树》、《买手套》、《红蜡烛》、《蜗牛》等。我最喜欢的是《爷爷的煤油灯》这一篇。这一篇主要讲东一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时,无意中翻出一盏煤油灯。他以为是早年用的步枪,而爷爷却告诉他这是一盏与自己有关的煤油灯。爷爷说,最早他靠着卖煤油灯生活,突然有一天,电灯这个新事物出现了,煤油灯逐渐被电灯代替。在这过程中,他排斥电灯这个时代发展产生的新事物。最后,爷爷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对,于是接受了电灯这一个新事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顽固守旧。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固步自封,就可能寸步难行。例如,假如你不能接受网上购买车票,认为支付宝不安全,那么你只能比别人多花几倍时间排队购票。

我们生活在数据信息时代,只有努力学习,开放心态,接受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写油灯的作文 篇8

停电了,出租屋里一片漆黑。我点燃一根腊烛,黄豆般大小的微弱火光在黑暗的包围中摇曳着、挣扎着。烛光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多年未归的故乡,那位于湖南耒阳的一个小山村。在一间青砖黑瓦的小屋里,窗外是无边的寒冷的夜与凛冽的风,一盏正在燃烧的煤油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来。灯下,我和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哥哥正围坐在一起谈笑着。父亲饱经风霜的脸时而微笑,眉心一条清晰可见的“八字”皱纹里挤出了快乐;时而紧皱眉头,心头的结久久不能释怀。青丝里的白发也在灯光的撩动中若隐若现,颤栗着,诉说着……

生育我的小山村属于比较偏远的乡土,直到八十年代末尚未通电,家家户户都点着煤油灯照明。乡亲们通常所用来驱赶黑暗的煤油灯有三种。一种被称作“马灯”:用铁制成,中间有一个圆玻璃罩,下部是盛油的底座,上部为透气孔。圆罩里有一个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乡亲们可以提着它到外面行走,不会被风吹灭。第二种称作“台灯”,比马灯简单,亮度也不如马灯,只是一个高玻璃底座上罩着一个薄薄的如葫芦般的玻璃灯罩,灯罩里是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这种灯一般只有村干部或文化人才用得着,如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民办教师之类。我家所用的煤油灯最简单,不仅比台灯矮小,而且火光也小,并且火芯*露在外面,没有玻璃罩子罩着。父亲说,有这样的亮度就够了,“你们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节省不少的煤油呢!”

冬季的夜是寒冷而漫长的。我家的屋后是一座立满青松的山头,不时传来呼啸的北风刮过松林的“沙、沙”声;屋旁的小溪,在此时水也大了起来,“哗、哗、哗”地一夜响个不停,在寂静的山村里特别清晰入耳。我们与父亲围坐在桌前,桌下是畏畏缩缩的炭火,桌面上摆着一盏布满油渍的煤油灯,豆大的柔弱火光在昏黄中颤栗着,好像也怕冷一般。农村本来生活单调,在这夜灯瞎火的冬之夜,更是无甚活动可搞。我们吃完晚饭后便在一起闲聊,以此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这时,父亲通常会点燃一支“喇叭”状的纸烟或廉价的香烟,“叭嗒、叭嗒”地吸着,烟雾与昏黄便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嬉戏。这时的父亲,也不过四十来岁的年纪,但白发已早早地从青丝里钻了出来。但是此时的他,会露出平日里难见的轻松或微笑。不过,父亲与我们的闲聊,绝少会说一些无谓的笑话与闲话,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入以他所要说的领域。如今细细归纳,当年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居然是全面的,几乎包括了文、史、哲等多门学问。

为人处世,是父亲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他经历过的时代多,阅历丰富,又喜欢与村人交往,很多人情世故,他随口都能说出一大把。而我们对这些又颇有兴致,不仅易听易懂,而且都是真人真事,觉得生动有趣。其时,他正好手上有一本发黄的线装书,书名曰:《增广贤文》。此书已严重磨损,黄纸已发毛,字为毛笔竖写并多繁体,不知是那朝那代遗传下来的手抄本了。父亲原本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再加上《增广贤文》的微言大义与字多为繁体,父亲在给我们解读时便会出现几多的误解。如“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父亲的解读是:“天上的‘相子’(我们方言管星星叫相子)整个天上都是,但知心的人又有几个呢?”此时,我读小学,哥哥已读初中,对父亲的一些常识性的误解已能分别,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笑而不言,因为我们觉得父亲的误解也很有意思,很能结合实际,似乎比书上的本意还来得有趣味。父亲总是能够瞧根据他的思想观念以及处世为人的准则来赋予《增广贤文》新的“内涵”,真是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呀!所以,父亲对《增广贤文》内容的误读,我们却能够熟记于心,至今也还记忆犹新,而学校里的老师所讲过的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我早已忘到九宵云外去了。

然而,如果是父亲当天刚刚做完小买卖回来的晚上,便没有了这般轻松而有趣的闲聊了。这样的晚上,见到的只是煤油灯下父亲认真、严谨甚至忧虑而眉头紧皱的面孔了。父亲为了全家的生计与我们兄弟的学习等费用,一年到头奔波忙碌。这寒冬里,本已是农民的“冬眠”季节,可当很多的乡亲们都是在温暖的被窝酣睡或在暖洋洋的炭火前拉家常、打扑克之时,父亲却已在东方尚未露白之际,冒着寒风冷雨或纷飞的大雪上路了,他要赶到二十几里开外的集市上去买一担鸭蛋并在天黑时分赶回来。中午连两毛钱的米粉都舍不得吃,可这一路上他要走过多少泥泞、爬过多少山坡呀!在当夜的梦乡里,我多次听到父亲止不住的咳嗽声。第二天,父亲又是天色未白赶紧上路,将买进的鸭蛋挑到十来里远的集市上出售。如果在路上,一步没迈稳,摔倒在地,不仅劳动白费,而且血本无归。现在想想,当年在泥巴路上担着一百多斤重物、气喘吁吁的父亲,还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售完鸭蛋回来,通常已是夜幕深沉了,这时父亲也顾不上吃饭,甚至顾不上擦掉土布衣裤上溅满的泥水,就一头钻到煤油灯下,清点起当天的帐目来。这样的时候,父亲的脸是腊黄腊黄的,没有一丝血色,这是整天的饥寒交迫在他脸上留下的杰作;父亲眉头紧皱,深深的皱纹里填满了担忧与紧张。我们都很“识趣”,知道这时的父亲是不能打扰的,只是远远的看着。只见父亲从衣服的里三层掏出一把钱来,各种面额的都有。他用控制不住的颤动的手先将一张张纸币按面额分开:五十元的放一叠,然后是十元的放一叠,再是五元、二元……直到五分的。分好之后,父亲先将此次买卖的本钱拿出来,再数剩下的钱。有时剩下的钱太少,父亲会连声叹息;有时发觉数目不对,父亲便会一遍又一遍的清点,直到满意为止。但只要没有亏本,父亲在清点完之后,还是会露出几许笑容,尽管笑容里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写油灯的作文 篇9

昏黄的煤油灯

昏暗的灯光在街巷上肆意逃窜,

简陋的街角成了我们生存的场所。

无尽的黑暗,阴冷的寒风,

吞噬着大地,包裹着我们。

我们互不相识,互不理睬,互不打扰。

每晚的补鞋成了我们生存之道,

每次你的囊中饱满,每次我的囊中羞涩,

都让我痛彻不已。

我怨过。痛过。恨过。

直到那晚,我才开始平息

煤油灯的忽然熄灭让我不知所措,

这预示着我今晚将挨饿到天明。

拿去先用吧,太暗伤眼

而你的轻描淡写的话语更让我无地自容。

这让我久久未平复的内心变得波澜壮阔。

我语塞了。惊慌了。释怀了。

至今那个夜晚,

一直是我心里最痛最痛的伤痕,

痛得撕心裂肺。以致毫无知觉。

那晚,你空着肚子在街巷上游荡。

那晚,我辗转难眠,

手中紧紧攥着那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是你,借给了我那盏昏黄的煤油灯,自己挨饿。

是你,给予我热心的援助,却自己没有生意做。

还是你,让我那尘封的心从此接受人间的温暖。

谁说爱一定要轰轰烈烈的,

谁说爱一定要倾尽所有的。

我只知道我的爱是一盏昏黄的煤油灯,

昏暗的灯光照亮了那颗尘封的心。

在黎明破晓之前,

我们相遇在那个街巷。

我们不由得一齐笑出了声。

这份关爱,仅此而已。

写油灯的作文 篇10

它点亮了我心中整个童年

——题记

在我小时候,还没有搬家的时候,陪伴我的是屋里照亮我都油灯。

晚上,油灯照亮了整间老屋,也照亮了我,看着油灯,我感受到了它的每晚坚持工作时的努力,和照射出的温暖,在它的灯光里,我的心,觉得是那样温暖,那样安全。

每当我睡着时,看油灯却依然亮着,屋外可以说是伸手不见五指,而屋内却是亮堂堂的,我的童年是明亮的,也是快乐的,每当我害怕黑夜时,那盏油灯默默无闻的贡献着,保护着我,让我不在害怕,让我安心入睡。

它一直在窗台上摆放着,油灯上落满了灰尘,风一吹,灰尘就会飘得满屋都是,母亲很讨厌它,母亲经常说,现在都已经不太需要它了,要不把它给扔了吧!

在我的苦苦哀求下,母亲终于同意留下油灯了。每当逢年过节时,我都把它擦干净挂起来。因为它代表的是我心中的历史。

慢慢的科技发达了,油灯被彻底遗忘,看着陪伴我很久的油灯被扔进了垃圾桶,我很是伤心,因为那盏油灯不同别的灯一样,它就算是在自己辉煌的时候,也不耀武扬威,一直为我们带来便利,即使被抛弃,却依然坚持守在岗位上。

油灯已经被抛弃。我也明白了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就像蜡烛,一些已经被我们所抛弃的旧物都非常希望得到我们的重视。

写油灯的作文 篇11

一些好心的人总会上前问道:你到底要找谁?为什么一直这样走着?但他总是不作回答。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他相遇。他好像把我当成那个人,我问他;“你要找谁,为何总是一直找下去?”这时候,他才说出心里一直所找的那个人,那个故事。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他一直所寻找的那个人是一个女孩,找她只为报达她。

原来几年前,有一个平凡的女孩。她先从城里坐火车,再换汽车,然后转换拖拉机,再换摩托车,再骑两天的马,最后步行翻过一座山,费尽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一个与现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

她来到这,只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搜救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留下来的孤儿,并在其市院的支持下开办了学校,用来教育那些孤儿。

她在这工作一干就是五年。五年来她救助了很多个个孤儿。每天晚上她都会在孤独的酥油灯下为孩子们批改作业;并写下日记。五年来她共写下了60万字的日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出去工作…………。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她不得不离开那里,回家治病。至此期间,她把那60万的日记改写成一本小说,感动着周围的很多人。

而一直在寻找她的那个人,正是她所送出去的孩子的其中一个,他找她只为报答那恩情。

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去寻找她,但他们也许会和那个农民工一样找不到他,又或许可以找到。或许他们可能还在酥油灯下写作业,而她也有可能还会将酥油灯的爱传授给她的儿女,来释放爱的力量。

在现今社会中,当越来越多的人被物质生活吞噬的时候,她却用酥油灯谱写了一份平凡的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爱的真谛。

虽然我们不懂酥油灯的爱,但我们可以去演义去模仿去实践那份爱。

写油灯的作文 篇12

对于自己这个出生在80后尾巴上的人来说,还多多少少的见识过一些老物件?不像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分不清楚麦苗和韭菜,对于一些老物件,也从来都没见过!

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虽然说是村里面已经装上了电灯,可是因为自己家距离变压器比较远,以至于就是总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面断电!

那个时候可能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吧!然后大家也就不会买蜡烛之类的,就是用的煤油灯。

而煤油灯也是可以自制的,拿一个已经用完的墨水瓶,再换上一个铁盖,里面灌满煤油,铁盖上面戳个小洞,放灯芯,灯芯必须使用那种棉线做的,这样子才能够点燃!

煤油灯的灯光是特别的昏暗的,如果要是在煤油灯下面做作业的话,真的是特别的费眼睛,并且煤油灯燃的时间长了之后也有一股子味儿,但是那个时候能够在黑暗中有一束煤油灯的灯光,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

记忆中,姥姥甚至会在煤油灯下面纳鞋垫,妈妈也会在煤油灯下面织毛衣,总之就是我们的父母辈,甚至姥姥姥爷辈,都知道煤油灯,也都在煤油灯下面做过活。

后来,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偶尔停电,大家开始使用蜡烛,和煤油灯相比,蜡烛的光亮要亮很多。再后来连,停电都变得很少了,现在基本上家里连一个结蜡烛都没有了,偶尔遇上一半个小时的停电,大家也会拿着手电筒或者手机上的光亮照一会儿!

可是关于煤油灯的记忆,自己还是有的!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妈妈还是姥姥,在煤油灯下面干活的那种情景,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温暖!

关于煤油灯这个老物件,留给自己的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