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老师的课堂作文1500字精选。
通过观察其实不难发现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是内心情感和外界的桥梁,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优秀的作文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写老师的课堂作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写老师的课堂作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透视现状,诱发对课堂模式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以上种种都严重削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训练功能。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呢?我认为: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在“动”、“活”二字上下功夫。
二、探讨模式,力促课堂训练到位。
1、引思导学,重在“动”字。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现代课堂中,要把学生真正当做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教会学生“学”。时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写老师的课堂作文 篇2
凡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之时,心中总大致有个对教学评价的标准,不管是不是清晰。评价一堂课是否有实效,我认为,这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直以来很多公开课特别注重磨课,特别注重形式和热闹,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比较和反思,让我看清了这种课的不实在,让不少教师势必要或很可能要对上过的公开课再回炉再补课,尤其现在考试的语法含量相对较高(越来越高),走花俏图热闹的路子,注定要接受这种结果。我深信,教师其实个个心里都很清楚,要上那种平时很实在的课,追求实效才是务实端正的教学行为。我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也许老早就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担任什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哪些原则来因势利导,怎样地调控课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怎样结合课堂生成巧妙利用好备课才有助于导向学生所需而不是呆板地死用原先的备课,清晰判断近期近阶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进度任务之间的关系,这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在备课前,我要再三审视教学目标的设定,看看有哪些不合适的,能不能更好些;教学活动目的性明确与否——是形式多还是实效多;教学活动消耗资源多时间多费时费力吗;参与活动的学生多不多,呈现信息准确不准确、清晰不清晰、及时不及时;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得如何;课堂拓展的内容深度和时机是否恰当等等,时时困扰着我们教师的教学上的具体大小问题能否清晰化解决掉。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在不断探讨和反思中,在相互的学习观摩研讨中才可以不断得到完善和解决,使自己有效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教案整合,不定时集体备课教研,课后及时反思教学环节及方式、方法,累积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机智,从此必能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实施生本教育,实施我们所谓的有效教学。
和同行交流,借鉴他人的教学课件、搜集优秀的教学案例反复揣摩,也是提高自身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和学生多些正常交往,无论课上还是课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得一些后进生始终不失去进步的意向。教学上的成功,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群体,扭转他们的习惯和态度,激发他们的斗志,这也许会至关重要地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这比我们说培养了几个优秀的学生更有意义。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需要很多个性化和共性化的东西整合起来,精心提炼,并最终付诸实践!
写老师的课堂作文 篇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写老师的课堂作文 篇4
《城市灵光》(湘教版)一课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之上,重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外调查实践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我从欣赏繁华的香港夜景和雾色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文明气息,以及体验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微妙关系。然后安排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或自己喜爱的建筑,从建筑的设计思想、风格特点、外形结构做简单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从制作材料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来进行创作,渗透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掌声教学反思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写老师的课堂作文 篇5
我有幸于2011年3月26日至27日参加了石家庄慧之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七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此次活动为小学语文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名师教学成果,解读名师成功经验,学习教学新理念,感受名师风范,启迪教育智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虞大明老师的报告《漫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在报告中虞大明老师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激活阅读期待、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课堂表演的有效性等。我对课堂表演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感触良多。
虞老师对课堂情境表演的五点认识是:
1、任务驱动:情境表演只能是一种驱动策略,应前置。
2、及时反刍:在情境表演中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化一为万:在情境表演中落实朗读训练。
4、抓生发点:在情境表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5、合理定角:以促成学生最优发展为目的,合理进行角色分配。
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堂表演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堂表演成了舞台表演。这种情况多见于公开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教学添一些花,老师们常常设计一些表演。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确保表演的顺利进行,课前要准备好表演的剧本,然后按剧本反复排练,有时连表演者的动作、神情、语言等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这种表演真的成了表演,毫无动人之处。表演者的表演没有激情,台下的观众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表演说白了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不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其次,课堂表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者心中知道课堂表演的好处,试图创造机会给学生表演,至于如何表演,表演到怎样的程度,达到什么目的,课前没作过细的考虑,到时现场发挥。弄不好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切由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只要学生高兴就行。这种随心所欲式的表演,表面上以学生为本,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其实际收效甚微。
第三、课堂表演常常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为追求表演的效果,不耽误教学进程,老师们常常选那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表演。少部分学生参与,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观众、看客,课堂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多数学生无所事事,甚至置身课外。这样的表演是少数人受益,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强课堂表演的有效性,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表演的实质和意义,加强课堂表演的研究和指导,把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真正发挥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好表演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即使是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也不是从头到尾都适合让学生表演。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表演的内容,明确表演的目的和形式,形成表演的初步构想,切忌随心所欲。比如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时,教者心中要有数,哪些词语适宜让学生表演理解。对于那些学生早就熟悉或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表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对那些角色特点明显、对话生动有趣的部分,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按照文本内容表演。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但表演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特点,比如他们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按文本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让学生表演。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铁罐和陶罐会成为好朋友吗?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在学生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再表演这段内容。这样的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对学生进行了礼貌教育,也增加表演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地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部分,写鸟儿与树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段文字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鸟儿明年回来吗?鸟儿又有了新的朋友吗?想象补白,在学生练说的基础上表演。对于介绍明胜古迹风土人情的课文,我们可以用小导游导游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熟悉课文、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二、做好铺垫,降低表演的难度
课堂表演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表演前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这样学生才易于表演、乐于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进行表演。表演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熟悉课文内容,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然后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一人介绍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这样降低了表演的难度,学生表演的兴趣又很浓。对于直接按文本表演的,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特点,熟读人物语言,然后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夜莺的歌声》一文中夜莺与敌人的对话,先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提醒学生夜莺、敌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文本表演。如果没有这样的层层铺垫,一开始就让学生来演这段内容,并且要求演活夜莺的机智勇敢,则有点勉为其难。至于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表演,则更需要铺垫,必须引导学生想象表演的内容。课堂表演中,有些动作学生往往凭感觉表演,有时表演得不够到位,我们则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体会当时的情况,适当加以示范。
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拥有表演的机会
课堂表演,不应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呢?我们可以采取四人小组的方式,即同一小组的前后两桌为一个自然小组。这个自然小组的组成要注意表演能力差异的搭配,每个小组必须配一个组织能力强、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任组长,同时兼顾男女生的搭配。这样配置的小组不仅有利于课堂表演,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很有帮助。全班每个学生都必须编入小组之中,有时甚至要跨小组组合。在进行课堂表演时,我们可以采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式不一。所谓由下而上,即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根据文本要求,明确各自的角色目的,分小组表演,然后汇报交流。这种表演适合表演难度不大的内容;所谓由上而下,即是选择那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在老师指导下面向全班学生的表演,然后各小组分别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表演的机会。这种形式适合难度较大的表演。
四、重视评价,增强表演的效果
课堂表演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仅仅让学生笑一笑、乐一乐,调节一些气氛,也不是依样画葫芦。它是通过表演这种形式引导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学生深入课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揣摩、推敲文本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文本知识进行创造,让学生从中有所悟,有所发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自然生成。我们可以在表演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反复揣摩,对课文有深刻的体会;也可以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体会,评价表演的是否到位,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该如何改进。甚至可以当众演示一番。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课堂表演改变了语文课堂沉闷乏味的气氛,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使他们觉得语文不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而是一种游戏,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乐学。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