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的作文。
执笔作文网推荐更多专题:“家乡风俗的作文”、“风俗的作文”。
语文教学里的重中之重的板块就包括了写作文,写作文有助于反省和提升自我,监督自己不断成长,一篇好作文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你通常会写哪方面的作文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石溪久佳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每每提起端午,谁不是先想到那香气扑鼻的粽子来呢?
当这厚味的粽子进口后,不禁会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于汩罗江,庶民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后来当心凭吊的饭团被鱼虾所食,就想出用树叶包裹饭团并外缠彩丝,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工序也不简朴。首先要把采来的棕榈树叶子一条条撕开来,然后一段一段结成绳索备用,再将包粽子的粽叶提早一天洗净并泡在水中使其变软。第二天将糯米洗净过滤掉多余的水,之后按家里人口味拌上酱油盐等备用。再就预备粽子馅:有芋头的、有肉的、还有板栗的、豆沙的……这些备好后,拿出泡好的粽叶,两片粽叶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欢的馅,面上再铺一层糯米,之后用另外一张粽叶盖上,最后用棕榈树叶做的绳索将整个粽子一圈一圈把它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后就把他们放进锅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开了之后,那棕叶的香味,棕榈树叶的香味,还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来,慢慢的从锅盖缝隙里钻了出来,闻着这些香味,我其实忍不住,老是一会儿就去闻闻,一会儿就过去提起锅盖看看,并不中断的问外婆:“熟了没,熟了没?”外婆笑着对我说:“等一会儿”。可没过多久我又跑去问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说:“再等一会。”我就一直这样子等着、盼着,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终于,外婆掀开锅盖,对我说:“快来快来,新鲜粽子出炉啦!”煮好的粽子披发发出了更迷人的味道,这味道犹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拆开一个粽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整理时间溢满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蒲月初五这天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经由千百年后的发展今天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大不相同,过春节也各有讲究。我的家乡温州,在春节时到处都会布满喜庆,每年大年节,都会让我心跳加快,激动万分。
温州人大多都是在外做生意的,因此不管是在春节里泛起的吃,穿,肯定都是有好的祝福蕴含在内。
我的家乡也都会把春节看得很重。凡是到了大年节夜,就会叫上亲朋挚友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饭,当然就要买菜,一般都是大鱼大肉和年糕。而“掸新”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详细来说就是“大翦灭”。
太阳又沉了一点儿,妈妈把砧板拿出来,开始做年夜饭了。她从袋子里拿出了大块大块的腊肉开始切,只见手起刀落,腊肉就在平均而有规律的切菜刀声中被削成了片状。往锅中倒油,再把腊肉全部放进去,还和白汉玉似的,长方形的年糕一起翻炒,让水分紧在里面,披发发着腊肉和蔬菜的香味。年糕爽滑可口,入嘴粘而不腻,是年夜饭中温州人最爱吃的,也代表着“年年高”。大概过了二十来分钟,饭就做好了,中间摆上主菜,外边摆上装着特色小吃的高脚碗,这,就是“盘头”。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吃过晚饭,天也早已黑了,我们在离家二十步地上燃放烟花,我老是用一根小木棍,远远地伸长了手去碰引线,只要冒出火花,就迅速逃跑。
我们没有守岁的习惯,所以大年节就到此为止了。家乡的大年节就是这样,喜庆隆重热闹。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那里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但家乡的风俗活动的热闹气息足以传遍方圆百里。
正月初十的早晨,公鸡洪亮的打鸣声传遍了全村,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忙起活来了。村里的老人说,正月初十拜菩萨,要准备鸡、酒、茶献给菩萨,才能求得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很快,家家都把拜菩萨的“标配”食物做好了,大家陆续把食物、桌子等搬到了运动场上。不过一会儿,运动场已是人山人海了。
接下来还有摆菜、说吉祥话、旁人献茶等。但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是舞龙了。舞龙的队伍从入口冲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划一的队形,举着头顶上的龙左摇右摆地舞着,动作极为协调。他们舞动着的不仅是头顶上的龙,还舞动着他们的青春,舞动着他们的热血,更舞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舞龙的表演者舞得那么精彩,也让人们跃跃欲试,想大展身手一番。
“龙”走了,“菩萨”来了。那“菩萨”是由一群中年男子抬着的。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健步如飞,一点儿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活动在人们烧香、拜菩萨中落幕了。
家乡的风俗,以独特的文化被世人传承,像一坛陈年美酒沁入人们的心田。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敬亭山,江南诗山,是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珍贵“宝藏”,散发着迷人的江南味道。
好山自有好茶出。茶贵在清醇微苦,需要您用心去品,就像您要慢慢品尝宣城的味道一样。因为文明,宣城茶香千年。入春的宣城,三分春色,二分茗香,一分诗香,半分尘土,半分流水。
好茶自有好酒出,宣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散发着那原汁原味的“宣酒”醇香,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借杜康来解救自己的寂寞,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借醇酒来祭奠这逝去的所有云烟,那一缕缕惆怅,正是他踏足宣城这块充斥着酒和诗的土地,此刻的他是如此的逍遥自在。
茶欲新,酒欲醇……是因为这个千年古城,一直与文明相伴。
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遥看水阳江,环抱着青山碧水,轻轻的低吟,捕捉每一束阳光,每一缕清风,化作一江灵气。当灰色的混凝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就算是刺目的玻璃反光也无法再现充满生机的绿色。这一刻,我只能用回忆来滋润心田。面对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大千世界,我们如何才能够置身在碌碌众生之外,如何将宣城放在心田里。
因为热爱,所以,一直期望着家园在创建中处处文明,在文明中时时创建。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陕北,说起我家乡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而最热闹的当属大年初一了。
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会准时起床,一起动手包饺子。而且包饺子也有分工:通常是一个人和面,一个人制作肉馅,剩下的人便擀皮包饺子。一家人忙活起来,热火朝天,仿佛时间在他们那里比什么都重要,而这种气氛,则给原本就喜庆的大年初一更加增添了年味。
包完饺子后,接着便是煮饺子:将饺子放在用高粱杆编成的圆盘中,一个一个地往下“跳”。
随后就是另一大步骤:炝粉汤了。炝粉汤时,总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父亲或母亲亲自下锅炝。在炝的过程中,不时会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在放鞭炮,但那其实是在用油和醋在炝锅呢。粉汤炝好后,会传来一股丸子、卤鸡丝、豆腐条和粉条等食材诱人的香味,让人真是垂涎欲滴。
饺子出锅后,便和粉汤开始“跳舞”了,当两种主要食物烩制好后,粉汤饺子便出锅了!出锅的饺子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吃几碗,谁如果吃到包在饺子里面的钱币,那谁就是新年里运气最好的。今年大年初一,我吃到了两个,嘻嘻。
这一天,不管是走到哪里,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与友情啊!春节也就此拉开序幕,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6】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没错,这句诗讲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听老人们讲,重阳节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天天有人丧生,青年恒景见了,发誓要为民除害。于是他去访仙学艺,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道士,道士被恒景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便收留了他。斗转星移,恒景的发力与日俱增。有一天道士告诉他,瘟魔已经出现了,让他把乡亲们带上高处,喝下菊花酒就可以幸免于难。还赐给了恒景一把降妖除魔剑。恒景按道士所说,果然打败了瘟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
在我的家乡四龙剪金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初九这天,山路上到处是登高望远的人群,有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有去看热闹的人、还有为庙会助兴的人,其中最多的便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不仅可以体验一把天梯的刺激,在山顶上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斋饭,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这事还可以成为与小伙伴吹嘘的资本,那就更要去了。
天梯顾名思义是一段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阶梯,两边没有扶手,山势十分陡峭,攀登天梯全程仅凭一根拇指粗的麻绳。我爬天梯的时候,内心十分紧张,生怕一脚踩空或从天梯边跌落,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只能抬头往上看,根本不敢看脚下。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生怕出什么差错,好在爸爸在后面保护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磨,终于抵达了山顶!不过,看到山顶的景色独特美丽,呼吸到的空气清新扑鼻,我觉得也值啦!
重阳节不但要登高,而且要开庙会。
庙会不仅有歌舞,还有舞狮子的。艺人们穿好服装,摆好姿势,从平地一跃而起,稳稳地落在一米多高的木桩上。周围的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惊叹,看的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其中最惊险的动作要数狮头下垂,眼看狮头马上就要掉下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前面的人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人们顿时松了一口气,不得不说,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观众们也大方的送上了雷鸣般的掌声。
马路两边摆满了货摊,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平日里见不到的稀奇玩意儿,全都在这儿出现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这就是我家乡的节日重阳节,你想来吗?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7】
家乡的风俗,老是披发发着一种认识而又目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锦绣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屋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巨匠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不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利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辑穆,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昼寝,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聚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糊口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仍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认识而又目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