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文化的作文900字通用。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关于群文化的作文900字通用”,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1)
《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所须做到的。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墙上的《弟子规》。《弟子规》是我国文化瑰宝,这本书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再由弟子编著而成的,传承下来已有三千多年了,历史十分悠久,如今,《弟子规》被印在文化墙上。
来到文化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工整又乌黑发亮的《弟子规》里的文字。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看着这些图文并茂的《弟子规》我仿佛置身于清朝康熙年间感人的情景。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旁边配的插图是一个孝顺的小孩子正恭恭敬敬地跪在父母亲身边,打算听从命令;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旁边配的插图是一个年纪人,早上早早地醒了过来,起了床正在漱口、刷牙、洗脸……你可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其实它是我们的礼仪与规范的基本。
我看完了文化墙上《弟子规》里的内容,有很多想法,并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让我来向你们诉说吧!《弟子规》既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准则。我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有时候认为事情小,就不跟父母讲,最后出了错,让父母十分担心;如“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我在爸妈有过错的.时候,就会大声吵嚷,让爸妈改正,有时候爸妈没有改正,我就十分生气地走开了……我还有等等不好的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都会依照《弟子规》里好习惯改回来的,同时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还要对亲爱的小读者们说:“请你们也依照《弟子规》把自己不好的地方改过来,做个让大家喜欢的好孩子。
《弟子规》其中具体列举了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述了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用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改正,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知道了我要做到孝敬父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等等,才会变得更加优秀。亲爱的小读者们加油,让我们一起进步!做更完美的自己!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2)
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估计着应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满大街上的人都说着自己有文化、有素养,好像即使是芝麻绿豆大小般的事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我却有些担忧了,在一簇簇缤纷华美的奇形怪状之花覆笼之下,文化的深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便想挥舞着一把巨斧,斩去这文化森林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冗杂侧枝,只留这森林的原本里象。
我仿佛在一条幽深的古道上前行,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只是在漫无目的地走着。此时,从远处仿佛走来一个男人,他好像年纪并不算大,四十出头的样子,却留着长长的头发和胡子,都显得有些发白,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其中夹杂着一根根银丝。他的衣裳虽看上去有点旧,却只是洗至褪色了,与他的头发和胡子映搭在一起,在这条昏暗的小巷中异常显眼。他的脸色是微微的红,手中还提着一壶酒,看上去已有了几分喝醉的样子。
我的身旁不知何时冒出来一群人,在这条道上或走着、或干着活,边指指点点着那个男人说:“看,又是那个醉鬼!”那男人并不理睬其他人,自顾自地走到一家小酒楼前,唤来小二点了几道下酒菜,便坐在那门前的旧木椅破木桌前,又提壶向嘴里倒了一些酒,脸上却突地有一些惆怅的表情,很快又转为了笑意。菜端上来后,他却只是盯着,举起筷子又掷下了,摇了摇头,拿起一根筷子,在门前边踱步边挥舞着它,突然想到什么似的,从怀中掏出支小巧的毛笔,又叫小二递给他一卷白纸和一些墨,沾墨就在纸上涂写了起来,写的时候他的眉头忽锁忽舒,脸上时笑时哀,笔也有些颤抖。写到最后,他摔笔于桌,大笑着走去,到了路的尽头便消失不见了。
我对这奇异的男子心中充满了奇怪,便走过去看他写的那纸,小二却收起它来,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答道:“先生明天一定会来取这诗与笔的。”是诗吗?我瞟了一眼,小二收得太快,我只看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潦草的话,这不是李白的诗吗,我突然好似被一盆冷水倾在头上,冻着心颤抖了一下,想到了什么?
喂,别神游了!”是同学的声音,他已经用手摇了我好一会儿。我向四周望去,发现我还是规整地坐在教室里,同桌递给我一张纸,说是给我看看他的作文。我看了一会儿,是借物表达人生哲理的,前面多是繁美的修辞,最后才写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恍惚又想起那白色的人,同桌那些美丽重叠的话句怎么能套到他的身上呢?
我期待着进入那文化的里面,表面不是真实的,内里才是真正的、所谓“文化”!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3)
文化,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非实亦虚,可有形,也可无形,它能够拥抱全世界。它遍佈全球,散佈各国各地,落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哪,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它的踪迹。
中国的汉字便是一种肉眼可见且内涵深厚的文化。汉字,无疑是一种文化,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经过长期的演变而成为今天的汉字。它凝聚著中华民族的智慧。随著世纪的变换,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俱现。汉字的结构複杂多变,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诠释著万物生灵的奥妙,生命的美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跹而出的彩蝶,散发著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给予了我们视觉上美的满足。
汉字,在作者的手中挥笔成章,一字一句串成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借助汉字,我们尽情地宣洩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长河,流入万丈深渊的大海中,慢慢沉淀于海底。随著时光流逝。积累的愈来愈高,愈来愈丰富……
汉字,寄託著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一字一句,铿锵有力,真情流露、显而易见。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人们以身相许,泡在书堆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每天与汉字打交道,彼此与心交流,情感波动随著作者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此起彼伏,跌跌落落,完结后依旧流连忘返,乐不知足。
汉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像土地离不开水的养分,没有了水,土地就会乾裂。汉字,自我们牙牙学语、认字的那刻起,我们看著它,写著它,随著它成长,直到老去,死去。它却经住了时间的磨洗,炼就了不死之躯。历经沧海桑田,依然风采依旧,它的美名流芳百世,刻在人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汉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与民族共兴衰,与百姓共存亡。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重担,决不允许汉字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4)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哲学家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过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值得学习的宝贵资源。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现代人就只在乎其表面的形形色色,而没有更多的去传承、尊重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文化的意义也随着时间流动逐渐消失在这片苍茫的大海中。可是仍有许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反正现在的社会那么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志要懂些知识就行。如果每个人心理都是这么想的,那么我国岂不是没有存在可言。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是举足轻重的。
那文化是什么呢?
有人说,汨罗河里流淌着文化;有人说,做南山篱下一支幽菊;有人说,与亲人团聚。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文化,是这般神秘,又这般宽阔;这般惊喜,又这般熟悉。但文化究竟在哪里?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上网的人说我们在传承网络文化,不应该属于网迷;喝酒的人说我们在传承酒文化,不应该属于酒鬼;赌博的人在说我们在传承国粹,不应该属于好赌。照这样说,那不适应该保护?其必曰:好的文化就应该传承。好像世界各地流淌的都是文化,而国民素质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程度。然而,当我们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文化在生活中,在幽静的小路上,在花香的稻田里,在每一个角落。就像汪曾祺写的《端午的鸭蛋》,贴五毒、贴符、吃十二红等等,无不处处体现传统文化。
正如上述,中国的问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是意义深刻的,是需要传承的。那谁来守护它呢?当然是我们乃至我们的子子代代。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5)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
——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朱颜改的悲哀。泪,飘洒,你听,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泪,表达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藉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了成名”而穷途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怒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而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了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逝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对之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终于流下了风雨摇曳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流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化;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原来,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和未来。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6)
“文化”一个神秘又深奥的词,望穿辽阔的国土,放眼天下,何处没有它的气息?何处没有它的踪迹?它。貌似于无形,却把整个中国紧紧相连,处处充满\"情\"的味道,\"文化\",似一缕缕轻烟,在茫茫书海中穿行,又似文人墨客的象征,代表渊博……
文化,在我们身边,牵引了我们的心,连接着我们的情意,把我们这个大中国。
民俗文化,紧紧相连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深渊……
元宵节,大家都应该想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汤圆的场景吧!那和谐的欢声笑语,一家人幸福的模样应该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期待的。这样一个好日子,一个红红火火,热闹的好日子,却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变的黯淡,甚至无人问津。
以往的元宵,是那么的欢腾、热闹,手工制作的汤圆,是自己用心、用情一颗颗捏出来的。每一颗小小的汤圆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令人向往的情意。比起在超市里买的,自己做的显得温馨,这无疑是一份送给人家最好的礼物、一份在嘴里,甜心里的礼物。元宵,汤圆。就是说团圆,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从记忆里吃着甜的汤圆消除旧一年里的不愉快的事。
可现在,又有多少人盼得到元宵节一家子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呢?连那天吃的汤圆,都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草草的煮了吃了、在草草的在电视前看电视。可见现在人们对这个传统节目有多么不重视了,说团圆,回乡探亲的人们每到初八,初九就应该外出打工了。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概也只是远在外地苦思亲人了。那牵肠肚挂的滋味,可实在不好受呀!
各种迹象表明,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以前早已大大不同,人们再不觉醒,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民俗迟早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否感到痛心呢?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7)
从古至今,至二十世纪开始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慢慢变成了一个大国一个强盛大国。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太过绝对。有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盛慢慢消逝了,但是永恒不变的并且传承之今的是——孝。
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在古代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由此可见孝是从古代变有的,不管是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当代的信息社会,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所传诵的文化之一。
百善孝为先——有孝心并且孝敬父母长辈的人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之孝也,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作为我们的长辈不只是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家。一个不懂得精神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也许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嘴上,用行动常常是其具体化,生动化。有人说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孝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这并不完全正确,孝,实际上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那一瞬间就是孝的体现。
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更应该注重孝的传承,孝的弘扬,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因为孝是永恒的文化!
关于群文化的作文(篇8)
古老的文明滋生出精神的养分——文化。随着心的成长,文化也在日新月异。当今世界,一个人造地球欢迎我们到来,我们应怀揣着现代文明,当代文化,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勇敢之心酝酿一片眼前的文化,这就是勇敢的文化。
——题记
中国文化千姿百态,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十年,都配以自我文化,其中包括了那时的思想模式。
我时常听到有人惊恐:中国文化正在我们这一代逝去!敞开胸怀放开眼睛的界限,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在流动的。以逝去标志着进化,以一代人的失魂落魄换来一代人的朝气蓬勃,文化,也正以自己的心态重新面对这个已经不一样的世界,文化,打破陈规旧举的意念已经初露势头。文化的勇敢,终成大势,浩浩荡荡。小肚鸡肠的骚客们还在为兴学文言文而敲锣打鼓,还在以“琴棋书画茶”的一天为美丽的梦境,还在依依不舍地与古代纪念品相濡以沫,还在阴虚的角落里为自己在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而自勉。当代文化更为需要的是创造,是对现代精神与时共勉的补给,而非顽固地在大流中作一个“中流砥柱”。
中国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什么?鼓励。鼓励是我们勇敢的理由,是催生眼前的真实文化的基石。我曾有过一位奥数老师,当时他背对着整版的黑板板书,语重心长地感叹:“唉,当年我年轻时天还没亮时就赶到了教室,又没有灯,又没有窗,当时真是充满了激情啊!现在的你们啊……唉。”以那位老师的神情来看,条件差才配得上光荣,黑暗已经胜过明亮了,我们在有窗的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简直就是个错误。
这样的心得让我啼笑皆非。但他它却真真实实地正在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心里缩影。当代文化似乎是很危险了,“艰苦”的奋斗是先进的事迹,一整套激情高昂的官话、套话、大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文化的现状就是一枚捏在所有中国人手中的进忧退亦忧的棋子,能不能扔掉陈风旧俗,掩护着勇敢的文化奔驰,即使与烂生活拼个你死我活,头破血流,那又怎样?
时代的进步不是年轻的迷雾,我们现在应该承接下去的,是创造出来的富有勇气与攻击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