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三徙成都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2-01-13

【www.zb258.com - 成都名小吃】

成语故事都是文字中的精髓,在文字的表达中添加一些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给大家推荐《三徙成都的故事》的内容,或许在下一次你能用到它!

【注音】sānxǐchengdōu

【成语故事】相传尧舜禹时期,舜在没有成为首领前,一心为公,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第一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邑,第二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迁时,足有一个国家那么多。后来他被尧推举为继承人。

【出处】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庄子徐无鬼》成玄英疏:舜避丹朱,又不愿众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从者十万,所居之处,自成都邑。

【解释】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三徙成国

【押韵词】武偃文修、根穷底究、月过中秋、敌国同舟、朽竹篙舟、帷薄不修、路叟之忧、破釜沈舟、鹊垒巢鸠、内顾之忧、......

【成语举例】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

zb258.com精选阅读

三省吾身小故事


【注音】sānxǐngwúshē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

【相近词】吾日三省

【示例】三省吾身,谓予无愆。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成语例句】

◎中国人讲究"独善其身","每日三省吾身",即通过自我的修炼来保持心灵的平衡,和西方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

举一反三小故事


【拼音】jǔyīfǎnsān

【典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释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成语造句】

◎吸取《性风俗》一书教训举一反三加强出版管理

◎四、如何举一反三?古蔺县曲酒厂6种带"郎"字的商标应该停止使用,但是,为了避免鱼目混珠,对古蔺县那些凡带"郎"字的侵权商标也应停止使用。

◎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在前阶段查禁工作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加强出版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

◎长此下去,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缺乏举一反三

一日三秋小故事


【拼音】yīrisānqiū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热恋的多情人,他与情人即使分离短暂的时间,都觉得是很长一段时间。他想象自己的恋人正在采葛、萧、艾,虽然离开才一天,他觉得上是三年,就像诗中描写的那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典故】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释义】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用法】作定语、宾语;形容思念殷切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寸阴若岁、一日三岁

【相反词】一刻千金

【成语示列】一日三秋,寸肠千结。金李俊明《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管中窥豹的故事


【拼音】guǎnzhōngkuībào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

【相近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相反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成语举例】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

【成语造句】

◎作为一名观众,对人艺这座艺术大厦中的舞台美术创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免管中窥豹,顾此失彼.与其他院团的舞台一样,人艺的舞台美术创作,35年来走过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留下了摇摇摆摆的脚印,包括单一的、概念的和人为的脚印,其创作的面还有待于大大地开阔。

言信行果的故事


【注音】yánxìnxíngguǒ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孔子认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士分三类: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

【典故】正直谨严,言信行果。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言必信,行必果

【相反词】言而无信

【同韵词】东藏西躲、昆冈之火、敲冰索火、尽其在我、死无葬身之所、淡汝浓抹、探汤蹈火、一牛九锁、一家一火、州官放火、......

【成语示列】而我中国则言信行果,仅成硁硁小人,君子弗尚也。严复《原强》

散马休牛的故事


【注音】sagrave;nmǎxiūni&u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出处】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书武成》。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蔡沈集传引《乐记》。

【解释】指不兴战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后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归马放牛

【反义词】穷兵黩武

【押韵词】众毛攒裘、声气相求、付诸东流、撞破烟楼、公报私雠、嫉贪如仇、缓带轻裘、轩鹤冠猴、以儆效尤、黑貂之裘、......

【成语举例】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南朝陈徐陵《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

去食存信的故事


【注音】qugrave;shicunx&i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典故】去食,自古缘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解释】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丧失殆尽、置而不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夤缘求进、金相玉振、一之谓甚、千依百顺、粲花之论、按图索骏、存亡有分、......

【成语举例】《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狐鸣鱼书的故事


【注音】humingyushū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出处】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起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狐鸣鱼出、狐鸣篝火、狐鸣篝中

【同韵词】呼之欲出、支床叠屋、弄粉调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白兔赤乌、稀里马虎、神情恍惚、断线珍珠、深居简出、出乎反乎、......

【成语示列】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聚米为山的故事


【拼音】jugrave;mǐw&eishān

【典故】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用法】作谓语;指谋划事情

【近义词】聚米为谷

【同韵词】缪异之端、得薄能鲜、好为事端、毫不相干、积水成渊、火光烛天、别有天地非人间、矢石之间、转侧不安、扶危持颠、......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一了中原,西部的隗嚣拥兵自重,与刘秀势不两立。刘秀准备派兵攻打,但还有些犹豫不决,刚投奔过来的大将马援认为隗嚣将帅不合,出兵必胜,他用米堆积成西部地形,指画进兵线路。刘秀顿时感觉胜利在望

【成语举例】又在帝前聚米为山,指划形势,详陈路径,何处可攻,何处可守,说得明明白白,昭然可晓。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