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 杜甫

发表时间:2022-02-05

【www.zb258.com - 看《二十二》有感】

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经典诗词作为作文素材,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看到下面这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 杜甫》的内容,想必你一定会喜欢的!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徐竹心)

--------------------------

按:【黄鹤注】公以天宝六载,应诏赴毂下,为李林甫见阻,由是退下。侍云“主上顷见徵”,“青冥却垂翅”,当是七载所作。篇内皆系陈情语,当在《赠韦左丞丈》诗后。末云《况怀辞大臣》,明年果又有东都之游矣。《杜臆》:前诗有颂韦丞语,此篇全属陈情,题曰赠,似误,恐当作呈。

纨袴不饿死①,儒冠多误身②。丈人试静听③,贱子请具陈④。

(首用议论总提。《杜臆》:儒冠误身,乃通篇之主,纨袴句特伴语耳。)

①《汉书》:班伯在绮襦纨袴之间,非其所好也。注:“绮,细绫。纨,素也。并贵戚子弟服。”《汉书》:邓通相当饿死。②《郦食其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之。③《吴越春秋》:伍子胥谓渔父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又王弼《易注》:丈人,严庄之称。鲍照书:“静听无闻。”④鲍照乐府:“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蔡琰《胡笳》:“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甫昔少年日①,早充观国宾②。读书破万卷③,下笔如有神④。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⑤。李邕求识面⑥,王翰愿为邻⑦。自谓颇挺出⑧,立登要路津⑨。致君尧舜上⑩,再使风俗淳(11)。

(此叙少年自负,申言儒冠之事。甫昔八句,言学优才敏,足以驰骋古今。自谓四句,欲正君善俗,不但文辞见长也。此乃备陈学问本领,言大而非夸。《杜臆》:公以韦丞为知己,故通篇作衷语,如“读书破万卷”等句,大胆说出,绝无谦逊也。)

①沈约诗:“生平少年日。”【鹤注】《壮游》诗云“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开元二十四年改用礼部侍即主考,公预举在二十四年之前,故主试属考功郎。其时年方二十余岁,宜自谓少年也。②《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③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张远谓识破万卷之理,另是一解。《梁元帝纪》:兵败,焚图书十四万卷,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北史》:李永和曰:“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④魏文帝《典论》:傅武仲下笔不能自休。孔文举表:“性与道合,思若有神。”⑤汉扬雄尝作《甘泉》等赋,魏曹子建七步成诗,公谓扬雄之赋与己敌体,子建之诗于己相近也。考字书:物料之料从去声,料度之料从平声。《左传》:“臣料虞君。”⑥《唐书》本传:甫少贫不自振,客齐、赵间,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北齐书》:神武自太原来朝,见宋游道,曰:“尝闻其名,今日始识其面。”赵曰:公《哀李邕》诗:“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追言洛阳相见事,岂非公与邕先识面于洛阳乎。《新史》盖误以再见为始识面矣。⑦《唐书·文苑传》: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人,及进士第,张说辅政,召为秘书正字,终道州司马。《左传》:“二三子先卜邻矣。”陶潜诗:“思与尔为邻。”【朱注】邕、翰皆公同时前辈,识面、卜邻乃当时实事。旧注引杜华母使华与王翰卜邻,出伪书杜撰。⑧刘峻《辩命论》:“孔墨之挺生。”《蜀志·吕凯传》:“诸葛丞相英才挺出。”⑨古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⑩应璩《与弟书》:“伊尹辍耕,郅恽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济斯民于涂炭。”《孟子》:伊尹使是君为尧舜之君。(11)《诗序》:“美教化,移风俗。”《何氏语林》:阮孝绪叹明宾山曰:“是使还淳返朴。”

此意竟萧条①,行歌非隐沦②。骑驴十三载③,旅食京华春④。朝扣富儿门⑤,暮随肥马尘⑥。残杯与冷炙⑦,到处潜悲辛⑧。主上顷见征⑨,欲然欲求伸⑩。青冥却垂翅(11),蹭蹬无纵鳞(12)。

(此慨历年不遇,申明误身之故。萧条八句,前因贡举不第。见征四句,后以应诏退下。黄生曰:骑驴六句,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隐然见抱负如彼,而厄穷乃如此,俗眼无一知己矣。)

①李陵书:“但闻悲风萧条之声。”②《列子》:“林类年且百岁,拾穗行歌”。桓谭《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嵇康诗:“寻山洽隐沦。”【朱注】“言以穷困行歌,非隐沦肥遁之流也。”③汉灵帝时,执政皆骑驴。《后汉·独行传》:向栩或骑驴入市,乞丐于人。公两至长安,初自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之贡,后以应诏到京,在天宝六载为十三载也。他本作三十载,断误。④《仪礼》:尊士旅食于门。郑注作众食解。魏钟繇表:“旅食许下。”作旅寓之食解矣。魏文帝《与吴质书》:“旅食南馆。”郭璞诗:“京华游侠窟。”⑤鲍照侍:“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⑥《世说》:司马德操曰:“坐则华屋,行则肥马。”⑦《颜氏家训》:“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⑧潜悲辛,含悲不忍言也。鲍照《野鹤赋》:“对钟鼓而悲辛。”⑨《年谱》:天宝六载,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李林甫命尚书省皆下之,公应诏退下。《淮南子》:“主上出令。”《汉杂事》:宣帝时,蒋蒲与子方召见征。⑩《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11)《楚辞》:“据青冥而摅虹。”注:“青冥,云也。”《后汉·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王通《东征赋》:“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12)《海赋》:“蹭蹬穷波。”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①。每于百僚上②,猥诵佳句新③。窃效贡公喜④,难甘原宪贫⑤。焉能心怏怏⑥,只是走踆踆⑦。今欲东入海⑧,即将西去秦⑨。尚怜终南山⑩,回首清渭滨(11)。常拟报一饭(12),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13),万里谁能驯(14)?

(末段感怀韦丈,而致临别缝绻之情,甚愧四句,藉韦公为知己。窃效四句,不得志而思去矣。今欲四句,欲去而不忍径去。常拟四句,欲留而不能复留也。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此章首段四句,中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十六句收。)

①赵曰:厚,言其相待之厚,如《世说》范达深愧其厚意。真,言其怀抱之真,如《庄子》云其为人也真。②《书》:“百僚师师。”《史记》:相国位诸侯王百僚之上。③《前汉·朱云传》:“嘉猥称云。”《后汉·孔融传》:“猥惠书教。”曹植《责躬表》:“猥垂齿召。”注:“猥,曲也。”又解作遝。《范滂传》:“所劾猥多。”此诗言频育佳句也。《世说》: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④《前汉·王吉传》: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刘孝标《广绝交论》:王阳登则贡公喜。⑤《仲尼弟子传》: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⑥《吴越春秋》:“公子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怏怏,不平貌。⑦《西京赋》:“大雀踆踆。”注:“踆踆,行走貌。”⑧《庄子》:“石户之农,携子入于海,终身不返。”《易林》:“东入海口。”⑨裴让之诗:“申胥欲去秦。”李斯《上始皇书》:“天下之士,退而不西向,裹足不入秦。”⑩《诗》:“终南何有。”《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京兆府万年县南五十里。渭水在万年县北五十里。(11)《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12)《史记·范睢传》:“一饭之恩必偿。”《后汉·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注:“谓灵辄也。”(13)《杜臆》:白鸥,承入海来,用海客事,属在自己说,以东海望秦川,则相去万里矣。鲍照诗:“翻波扬白鸥。”赵曰:浩荡,或取流放之貌,如《离骚》“怨灵修之浩荡”。或取旷远之貌,如《楚辞》“志浩荡而伤怀”,《东坡志林》:子美“白鸥没浩荡”,言灭没于烟波间耳,宋敏求谓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神气索然。今按《易林》:“凫游江海,没行千里。”此没字所本。(14)阮籍诗:“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颜延之《王君咏》:“龙性谁能驯。”驯,驯服也。范元实《诗眼》曰:山谷谓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予以此概考古人法度,如子美《赠韦左丞》诗云“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言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已备矣。然必言其所以见韦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语,而所以真知者,谓传诵其诗也。然宰相职在荐贤,不当徒爱人而已,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将东入海而西去秦。然其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然后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于江湖之外,虽韦亦不得而见矣,故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此诗前贤录为压卷,其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舍,各有定处,不可乱也。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其他皆谓之变体可也。又曰: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此诗前后布置,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不忍决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韦别之意,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可谓顿挫高雅矣。

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王嗣奭曰:此篇本古诗,而颇带排句,以呈左丞,故体近庄雅耳。通首直抒隐衷,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行间,边缘踌蹰,曲尽其妙。

《东皋杂录》:或问荆公,杜诗何故妙绝古今。公曰:老社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严羽曰:五言始于李陵,以兴在汉,故云古诗。

茅一相曰:独孤及云:五言之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若于苏、李,盛于曹、刘。当汉、魏之间,虽已朴散为器,作者犹质有余而文不足。以今揆昔,则有朱弦疏越、太羹遗味之叹。

徐用吾曰:五言古诗,或引兴起,或赋比起,须要用意深远,托词温厚,反覆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摹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遗意。

范梈曰:五言长篇,法有四要,曰分段、过脉、回照、赞叹。先分为几段几节,每节句数多少,要略均齐。首段是叙子,一篇之意皆含在其中。结段要照应起段,且选诗分段,节数耍均,三句则皆三句,四句、六句、八句,则皆不参差。惟工部夔州后诗,间有错综,然亦不太长太短也。次要过句,名为血脉,此处用两句,一结上,一生下也。回照,谓十步一回头以照题目,又五步作一消息语以赞叹之,方不甚迫促。长篇怕杂乱,一意为一段。以上四法,备于《北征》诗,举一隅之道也。

胡应麟曰: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声易杂。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盖莫尚于五言。故两汉以还,文人艺士,平生精力,咸萃斯道。又曰:统论五言之变,则质漓于魏,体排于晋,调流于宋,格丧于齐。又曰: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不唯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炼求合,而神气工巧,备出天造。又曰:古诗浩繁,作者至众,虽风格体裁,人以代异,支流原委,谱系具存。炎刘之制,远绍《国风》;曹魏之声,近沿枚、李。陈思而下,诸体毕各,门户渐开。阮籍、左思,尚存其质;陆机、潘岳,首播其华。灵运之词,渊源潘、陆;明远之步,驰骤太冲。有唐一代,拾遗草创,实阮前踪:太白纵横,亦鲍近矱。少陵才具,无施不可,而宪章汉魏,祖述六朝,所谓风雅之大宗,艺林之正朔也。又曰:古诗轨辙殊多,大要不过二格:有以和平浑厚、悲怆婉丽为宗者,即前所列诸家。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常、储、韦、柳。但其格本一偏,体靡兼备,宜短章不宜钜什,宜古选不宜歌行,宜五言律不宜七言律。历考前人遗集,靡不然者。中唯右丞才高,时能旁及,至于本调,反劣诸子。余虽深造自得,然皆株守一隅,才之所趋,力故难强。又曰: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王世贞曰: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而骨气翩翩,意象老境,则超然胜之。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寄托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李、杜光焰千古,人人知之。沧浪并极推尊,而不能致辩。元微之独重子美,宋人以为谈柄。杨用修为李左袒,轻俊之士往往耳传。大约五言选体,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然太白多露语率语,子美多稚语累语,置之陶、谢间,便觉不伦,乃欲使之夺曹氏父子耶。

-----------仇兆鳌《杜诗详注》-----------

zb258.com小编推荐

春宿左省 [唐]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两句是说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象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加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觉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吴小林)----------------------------------------【鹤注】公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在东,故曰左省,亦曰左掖。花隐掖垣暮①,啾啾栖鸟过②。星临万户动③,月傍九霄多④。不寝听金钥⑤,因风想玉珂⑥。明朝有封事⑦,数问夜如何⑧。(上四宿省之景,下四宿省之情。花隐、鸟栖,日已暮矣。星临、月近,夜而宿矣。听钥、想珂,宿而起矣。问夜未央,起而待旦矣。自暮至夜,自夜至朝,叙述详明,而忠勤为国之意,即在其中。《杜臆》:有风则铃锋皆鸣,故因而想及玉珂,在省中不得闻珂声也。)①刘桢诗:“隔此西掖垣。”掖垣,禁墙也。②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何逊诗:“日夕栖鸟喧。”③【生注】“春星带草堂”,在月落之后。“星临万户动”,在月出之前。《汉书》:武帝起建章宫,有千门万户。④庾阐诗:“翔虬凌九霄。”以九霄对万户,指九重之地言。【访注】比廊庙之上。⑤【生注】本言不寐,用寝字方响。《黄庭经》:“玉匙金钥常坚完。”⑥杨方诗:“因风吐徽音。”张华诗:“乘马鸣玉珂。”梦弼曰:《本草》:珂,贝类,可为马饰。是也。蔡又引《旧书·舆服志》:五品以上,有珂伞。凡车之制,三品以上,珂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三子;六品以下,去幰及珂。师氏因以为导者所鸣之珂,其说不同。阮籍诗:“置此明朝事。”⑦《光武纪》:“诏百僚俱上封事,无有隐讳。”《汉仪》:“密奏,皂囊封版,故曰封事。”《唐书》:“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则上封事。”《晋·傅玄传》:“每有奏劾。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⑧阴铿诗:“愁人数问更。”《诗》:“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此诗下半截,全用其意。赵汸曰: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如此二诗,三四动字、多字,五六湿字、低字之类,乃眼之在句底者。《何将军山林》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低与暗乃眼之在第三字者。“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抛与卧乃眼之在第二字者。“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皆一句中具二字眼,剩、破、残、开、垂、折、绽、肥是也。山谷云: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推此可见。杨仲弘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炼中间一字。“地诉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学堂对耦矣。又如“瞑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非炼觉、赴字,便是俗诗,有何意味耶?胡应麟曰:杜诗五律,结句之妙者,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语皆矫健振劲,绝非铮铮细响也。-----------仇兆鳌《杜诗详注》-----------

秋夜寄丘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解】: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韵译】: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

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

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

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

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

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象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陈邦炎)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唐]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注释】:

三朝:指严武身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皆受重用。

【简析】:

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因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称“重送”。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严武有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镇蜀期间,亲到草堂探视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彼此赠诗,相互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真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说:“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山也当是这样。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自己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而今一别,后会难期,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此时此刻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有云:“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若提“青山”句在前,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若“昨夜”句在前,便会直而少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是此诗平中见奇之处。

诗人想到,象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肃、代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言简意赅,雍雅得体。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情真意挚,凄楚感人。

(傅经顺)

-------------------------------------------

年次同前。郭知达本注:驿在绵州三十里。

远送从此别①,青山空复情②。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③,..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黄生曰:上半叙送别,已觉声嘶喉哽。下半说到别后情事,彼此悬绝,真欲放声大哭。送别诗至此,使人不忍再读。青山空复伤情,怅别易生悲也。三四言后会无期,而往事难再。语用倒挽,方见曲折。若提昨夜句在前,便直而少致矣。列郡,指东、西两川。讴歌,蜀人思慕也。三朝,指明、肃、代宗。出入,迭为将相也。方虚谷云:首句极酸楚,结尤仿惶无依。)

①《诗》:“远送于野。”②谢脁诗:“婵娟空复情。”③汉朱浮书:“列郡几城。”

-----------仇兆鳌《杜诗详注》-----------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唐] 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品赏析【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鉴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