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 李清照

发表时间:2022-02-07

【www.zb258.com - 两鬓斑白唯美句子】

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经典诗词作为作文素材,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看到下面这篇《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 李清照》的内容,想必你一定会喜欢的!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注释】: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在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在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在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zb258.com延伸阅读

浣溪沙·闺情 [宋]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生动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全词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起笔便带出了不同寻常的女性之美。“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维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此词作者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绣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头饰,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显然是在想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生怕被别人发现而害羞。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却很可能,特别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二句把上下两阕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句提到笺即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信上写的内容是“月移花影约重来”。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唐代元稹《莺莺传》中有《明月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最后这句,似是《莺莺传》这个情景的再现。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唐]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注释】

①菡萏:荷花的别名。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

③梦回:梦醒。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这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评解】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

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

自然贴切。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不仅十分贴切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色,也含蓄地表达出人物

的心情,具有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荆公尝问山谷曰:“江南词何者最好?”山谷以

“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妙。

冯延已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作。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南唐中宗《出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能出其右之。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选声配色,恰是词语。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

结尾“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

【古诗今译】

满塘鲜艳的荷花都凋谢了,翠绿的荷叶也残败了。愁人的秋风吹起了绿色的波纹,使人产生无限的哀愁。这荷花和时节一样都憔悴了,叫人不愿再看。

梦中想着国家边塞的战事,醒来时却正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雨。小楼上传来玉笙那哀婉幽怨的吹奏之声,使人感到秋的寒意和无限的凄凉。倚着栏杆远望,心中有多么愁苦,又流了多少泪水啊!

【赏析】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五代南唐中主。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胁,迁都南昌,抑郁而死。其词仅存四首,风格凄婉。

这首词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一篇得意之作,历来备受名家推崇。据说,一次词人戏谓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是真心话,决非奉承之辞?词人通过秋景写心中忧愁,写出了一国之君在国家面临灭亡危险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无限哀愁。

开端“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从词语的选用上,便已达成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称“莲花”,后两者较为浅近通俗,而“菡萏”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表现了一种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诗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次句继之用“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风波,使人想见其一片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这里的“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此词上阕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

词的下阕前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上阕的呼应。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是汉时一个边塞,原句出自《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鸡塞”以代指边塞远戍之地。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一种意境,一直到“多少泪珠无限恨”,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极为质直的叙述一泻而出,正好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窦凤才l

病起书怀 [宋]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释】

支离:身体衰弱。

孤臣万里客江干: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

事定尤须待阖棺:本意为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此指自己死后才可能实现国家统一。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出师一表通古今:诸葛亮的《出师表》所表现的统一国家的思想贯穿古今。

挑灯:拨动灯芯是灯光更明亮。

【古诗今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是若想实现我的理想——国家统一大业,恐怕只有在我死后才可能有定论了。希望天地神灵好好地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的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皇帝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曾任枢密院修编、夔州等地通判,力主抗金统一全国。是著名爱国诗人。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窦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