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谒金门·风乍起 [唐] 冯延巳

发表时间:2022-02-15

【www.zb258.com - 北风乍起时读后感】

经典诗词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可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谒金门·风乍起 [唐] 冯延巳》的内容,希望在日后的运用中能帮助到你!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注释】

①乍:忽然。

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③挼:揉搓。

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评解】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

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

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集评】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干

卿何事?”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

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

“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

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

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

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陈秋帆《阳春集笺》:考古今词家选籍,如《尊前集》、《花庵词选》、《草堂诗

余》、《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唐五代词选》、《词林纪事》等,均作冯词,

尤为可证。

zb258.com精选阅读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唐]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这是一种层层加码式的手法。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唐]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注释】:

1.庭芜:庭院里的草.

2.柳眼:初春柳叶细如睡眼,故云柳眼.

3.尊?:别作尊前.尊?:酒杯.

4.画堂:别作"画歌"(疑误);"画楼","画阑".深:别版误作"声"

5.清霜残雪:鬓发白如霜雪.任:忍受.别作"禁"

转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这是一首追忆往事的感怀之作.属后期作品.

春风吹过庭院,吹绿了庭草.细如睡眼的柳叶也相继生出.面对生机盎然的满园春色,作者感受到的却不是喜悦而是幽怨.因为想起往事而悄然独立.眼前的春色明媚如昔,月色依然如昔,而自己却已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让人欲语泪先流.

酒宴上的笙歌还在继续,酒杯尤在手中.春风不仅吹绿了庭苑,也吹开池面的寒冰,吹出一池春水.烛残,香暗,夜已阑.想自己人未老却早生华发,鬓发如雪.忧怀不能自已,伤感难以承受.

上片以春色起笔,看似春光荡漾,但欢快清丽中,却透着伤怀抑郁."依旧"的是竹声新月.不再的是往日的欢乐,已逝的岁月.如覆水难收.依旧二字,表达的是词人心中深深的无奈和抑郁.下片则直写忧愁.思想往事催人老.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词人日渐衰老憔悴,痛苦难禁.结句直接而又力有千钧。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宋]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作品赏析此词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但这一个空字透露出的是词人的无奈,更是一种失望,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又透露出对南宋小朝庭不思进取,安于半壁江山的不满。“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开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看起来作者对美酒佳肴的满意。但草草两字即点明了宴席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后面却说词人对草草准备的宴度觉得合意,看来不是词人真满意,而是词人没有心情去分辨美酒和佳肴是否真合胃口。结合时局的动荡,不管作者身在何方,其它地方的美酒佳肴毕竟不如故乡的风味,但故乡已经沦入金寇手中,什么风味的美酒和佳肴也就不重要了。“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是一种“鸟之将亡,其鸣也衰”。《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凯风 [先秦] 诗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1]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

病起书怀 [宋]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释】

支离:身体衰弱。

孤臣万里客江干: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

事定尤须待阖棺:本意为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此指自己死后才可能实现国家统一。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出师一表通古今:诸葛亮的《出师表》所表现的统一国家的思想贯穿古今。

挑灯:拨动灯芯是灯光更明亮。

【古诗今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是若想实现我的理想——国家统一大业,恐怕只有在我死后才可能有定论了。希望天地神灵好好地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的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皇帝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曾任枢密院修编、夔州等地通判,力主抗金统一全国。是著名爱国诗人。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窦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