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贺新郎 九日 [宋] 刘克庄

发表时间:2022-04-04

【www.zb258.com - 羿射九日教案】

为什么要摘抄经典诗词?因为学会措辞,这是一门艺术; 应付考试作文,这是一种无奈; 对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这篇《贺新郎 九日 [宋] 刘克庄》会成为你的精神粮食嘛?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释】:辛弃疾经常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在他的今存全部词作中占了百分之十六、七。此词题作“九日”,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但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白发书生神州泪”,作者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上片首句很有分量。“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黄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然后以“更那堪”为枢纽,转出“斜风细雨”,笔调忽转细腻。“乱愁如织”,比喻贴切,充满了低沉的情调,而接下来的几句又以磅礴的气势扫荡了这种低沉。“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浩荡”二字,既描绘出千崖秋色,也抒发了开阔胸襟,一语双关。接下来,由“浩荡”较为“凄凉”的同时,立即用齐景公牛山滴泪的典故,反衬自己由于感慨神州陆沉而滴下的忧国之泪,其性质与程度是难以比况的,因此“凄凉”又立即转成了悲壮。文章贵有波澜,如此跌宕顿挫,才能把作者胸中的感慨抒发透彻。下片承“白发书生”进行发挥,从今昔对比中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主要是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才气,并进一步突出如今的满怀家国之恨。下边更引出了“常恨世人新意少”的名句。何以见得世人少有新意?“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这里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用典故贵有新意,大家手笔,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刘克庄嘲笑世人缺少新意,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点新意。下边写出饮酒,语颇颠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作者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满怀萧瑟了。”赏花饮酒,聊以自慰。但是,萧瑟岑寂之感是破除不了的,仔细体味起来,词句之中仍然隐含着悲凉的情调。“鸿并去,日西匿”的结尾,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刘克庄的词眼界力求开阔,胸襟力求高旷,以达到雄健豪壮的格调,他的这一追求,在这首《贺新郎》里已经得到了体现。即用豪放笔,又恰当地穿插细笔把“大声”和“小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欲托朱紶写悲壮”的目的。------------------------------------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zb258.com相关文章推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宋]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注释】

①瑶台:传说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处。曲:深处。

②秋风惊绿: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禁不住摧残。

③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评解】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

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

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

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

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极写其特立独行之概。以上阕“孤眠”之“孤”

字,下阕“幽独”之“独”字,表明本意。“新浴”及“扇手”,其身之洁白,焉能与

浪蕊浮花为伍,犹屈原不能以皓皓之白,入汶汶之世也。下阕“芳心千重似束”句及

“秋风”句言已深闭退藏,而人犹不恕,极言其忧谗畏讥之意。对花真赏,知有何人,

惟有沾襟之粉泪耳。

沈雄《古今词话》曾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集,而秀兰迟

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

《唐宋词鉴赏集》:词人写作受到生活现象的触发,或从现实中摄取某些现象,这

是可能的,但决不是生活的简单记录。把一首词的内容完全坐实到一个官场的风流故事

上,刻板地句句索隐,这显然是附会之谈,不足凭信。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写来极纡回缠绵,一往情深。丽而不艳,工而能曲,

毫无刻画斧斫之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必为官妓秀兰而作,写情景俱高妙。

写花写人,是二实一。

------------------------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

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作品赏析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词的上片叙述词人面对青山产生的种种思绪,感慨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落寞之情展露无遗。上片一开头以“思亲友”起意,在年近六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的情况下,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此处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英雄迟暮的无奈,又凸显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潜神交的快意。“怅”字写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与此对应,“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同样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第三、四句连用典故,豪情在忧愤中显现。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词人的悲愤理所当然,可他仍能将“人间万事”付之于“一笑”,这份豪情却是无人能及!第四句词人以设问开头,又与典故中喜权欲的桓温相比,引出词人寄情山水的情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借饮酒抒怀,抒发清心淡泊的高尚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便是词人对陶渊明《停云》的化用,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感叹已是无人如陶渊明一般知酒。这里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之中那些沉酣于酒的名士,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政客。在这种污浊环境下,陶渊明知音难觅,词人亦是如此。国势衰微,词人想起刘邦,“云飞风起”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和爱国之情。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借张融典故,以他之“狂”,显示了词人难觅知音而心中愤慨不平,道尽了词人特立独行的超逸豪放,点名了词人胸中的慷慨激越。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结句“二三子”与词首呼应,再次表明自己知心朋友稀少。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不妨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他们都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词人“思亲友”思的就是这“二三子”。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却能熟练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浑然天成,有千锤百炼之功。全词在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无人能及的豪放情怀。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注释](1)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2)强:勉强。(3)倩:请人代替自己做。(4)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5)玉山:即蓝田山。(6)茱萸:草名。古时重阳节,都要饮茱萸酒。

[译文]人老了,又面对悲凉的秋色,看来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时逢重阳节,我的兴致来了,要和大家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短怕帽子被风吹落,因此笑请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玉山高危冷俊两峰并峙。明天再聚会时,哪个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图明年再相会。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这里“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真是层层变化,转折翻腾。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真可叹服。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这样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矇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徐永端)

----------------------

【鹤注】此是乾元元年为华州司功时,至蓝田而作。华至蓝田八十里。旧编在至德元年。是时身陷贼中,不能远至蓝田。且两宫奔窜,四海惊扰,岂有兴来尽欢之理乎?

老去悲秋强自宽①,兴来今日尽君欢②。羞将短发还吹帽③,笑倩傍人为正冠④。蓝水远从千涧落⑤,玉山高并两峰寒⑥。明年此会知谁健⑦。醉把茱萸仔细看⑧。

(上四九日饮庄,五六庄前之景,七八九日之感。赵大纲曰:“羞将短发,未免老去伤情。笑倩傍人,仍见兴来雅致。二句分承,却取孟嘉事而翻用之。千涧汇流,两峰遥峙,此壮观之足以发兴者。但思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故又细看茱萸,仍与老去悲秋相应。朱瀚曰:通篇不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

①陆机诗:“但恨老去年遒。”《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列子》:孔子见荣启期鼓琴而歌,曰:“善乎能自宽也。”②《晋书》:王徽之夜雪访戴安道,曰:“本乘兴而来。”又:徽之至吴中,径造竹下,留坐尽欢而去。《汉书》:李陵为苏武置酒设乐,武曰:“清毕今日之欢。”宋龚芥隐得王仲言本,此诗次句作“今朝醉里为君欢”。今按首二乃对起,若依龚说,语近于俗。③陈后主诗:“羞将别后面。”汉乐府《长歌行》:“发短耳何长。”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参僚毕集,时风至,吹嘉帽堕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魏志》:曹植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曰:“汝倩人耶?”④古乐府:“但恐傍人闻。”《淮南子》:“坐而正冠,起而更衣。”⑤《三秦记》:蓝田有水,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石,合溪谷之水,为蓝水。鲍照诗:“千涧无别源。”⑥晏氏曰:武德三年,尝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省。则王山在蓝田也。《华山志》:岳东北有云台山,两峰峥嵘,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朱注】两峰,指云台山。旧云华山、秦山者,非。《汉书注》:并字作傍字解。⑦《左传》:“在此会也。”⑧《西京杂记》:汉武官人贾佩兰,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看茱萸,明是伤老。顾注谓手把茱萸、眼看山水,非是。《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仔细也?”黄生曰:亦暗反九日事,皆善推新。杨万里曰: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领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入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陈后山云:领联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耳。

-----------仇兆鳌《杜诗详注》-----------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 [宋] 辛弃疾


甚矣我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作品赏析【注释】:

原序: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注释】

①此罢居瓢泉之作。邑:指铅山县邑。仆:自我谦称。此词:指《贺新郎》词调。停云:停云堂。意:猜度,料想。援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庶几:差不多。渊明思亲友:晋代陶潜有《停云》诗四首,自谓是“思亲友”之作。词为停云山水而赋,更仿渊明《停云》诗意,颇类词中《停云》。“交游零落”,点明思友题旨。“白发”应“甚衰”,“一笑”自含悲凉。以下引青山为知音,曲笔传意。换头自况渊明风味,谓渊明为知酒之妙理者。继之抨击江左“清流”,实借古讽今。由今而念及国事身世,悲愤不禁,遂生“叫起风云”狂态。无奈古人无由见吾狂,而今人知我者,也不过“二三子”而已。

②“甚矣”三句:谓己十分衰老,感叹生平交游所剩无几。甚矣吾衰矣:《论语·述而》记孔子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③“白发”两句:岁月蹉跎,白发徒长;今日万事,惟一笑了之。白发空垂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夸张手法写愁之长。空:徒自,白白地。

④“问何物”句:设问,而今什么东西能博得你的喜爱。能令公喜:《世说新语·宠礼篇》称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桓温所赏识。荆州时语谓此二人“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辛词借用此语。

⑤妩媚:形容青山秀丽美好。按:此处借用唐太宗赞赏魏征语:“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新唐书·魏征传》)应如是:应该也是如此。

⑥“一尊”三句:我现时对酒思友的情绪,想必正与当年陶潜写《停云》诗时相仿。一尊搔首东窗里:化用陶潜的《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搔首延伫。搔首:挠头,烦急貌。就:成。

⑦“江左”两句:当年江左的名士,以酣酒而求名利,哪里真知酒中的妙理。江左沉酣求名者:指南朝的那些纵酒放浪的名士清流。苏轼《和陶潜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江左:长江以东。晋室南渡,东晋及宋、齐、梁、陈相继建都金陵,占领江左一带,史称南朝。浊醪(láo牢):浊酒。

⑧云飞风起:暗用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⑨“不恨”两句:袭用南朝张融语:“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南史·张融传》)狂:指愤世嫉俗的狂态。

⑩“知我者”两句:真知我心者,二三子而已。二三子:借用孔子对其学生的称谓,指少数几个知心朋友。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贺新郎·别友 [现代]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作品赏析【注释】:

去:离开。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书语:信中的话语。

云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病:也指误会。)

横塘:长沙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如许:这样。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

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注释】: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

“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贺新郎·读史 [现代]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五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作品赏析【注释】:

人世难逢开口笑: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盗跖(zhi2)庄蹻(jue2):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蹻是战国楚人,《荀子·议兵》,“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黄钺(yue4):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